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沙漠探险
沙漠植物 沙漠动物 生存课堂 形成演变课堂 沙漠实验基地
泥石流互动体验
泥石流学堂 冰川泥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次生灾害 泥石流灾害应急体验 泥石流的预防措施
内陆河
内陆河分布 冰雪冻土带 草地森林带 绿洲带 荒漠沙漠带
风蚀中演进的敦煌
月牙泉局地环流 莫高窟风沙防护体系 黑戈壁中的魔鬼城 野外风洞风沙模拟实验室 沙尘暴地面观测 鸣沙机理解密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树在人们心中的丰碑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9-06-11   作者:   资料来源:

    自然界的风雪危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持续大量的降雪。这是雪害的物质基础,没有雪当然也就不会有雪害;二是风雪流危害:风把别处的雪搬运到适合于沉积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建筑边上,如交通运输、工矿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地方。造成交通运输瘫涣,设备被埋和被重压而损坏;三是雪崩:在山区,由于下雪和积雪太多,雪堆在重力作用下十分不稳定。因此在受到震动或干扰等作用,易于从高山上急速地崩落下来。但它一般是在陡峭的山坡( >20°)、特别是山谷中发生的,所以危害强度虽大,但影响范围较前二者要窄些。

    大量、长时间的降雪,这本是好事,至少不应该变成雪害。因为本来老天爷是在做好事。仙女散花也是为了装扮人间,并无恶意。而所以在人间产生危害,这是人们经济不发展、不了解雪、缺乏防雪意识和物质技术装备欠缺所造成的。你说雪把你的房子压塌了,电线压断了,你为什么不把房子建结实些,下雪的时候又为什么不上去扫扫雪?把电线加粗些,或电线杆加密些,不就不会有太大的重压吗!你说雪太厚汽车开不过去,你可加大马力呀,把汽车设计成前后加力,或干脆把车轮改成履带式的,不就成了吗?再说你要在经常下大雪的山区修路。你就要多注意到防雪害的问题。如果当年采用隧道通过艾峰达坂,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一次性的投资是大些。但钝刀割肉,不是更疼吗?总之,为了人类一时之便而怪罪老天爷是不对的,也是无道理的。要记住,人类的生存和老天下雪都是在自然界这么一个统一体里进行的,不能强调一方之利。要互相理解、互谅互让。降雪作为地球上大气水份循环的组成部分,是十分重要的。而人类,作为受益和主动者一方,更应认真反省,从受到的灾害中得到教训和启迪,才不枉为万物之灵的美称。

    至于风雪流的危害,这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重点。从科学上讲,它包括风雪流的形成、输移和沉积,以及其危害的工程防治等几个方面。



 

   通135摄影机拍摄的自然地表上风雪流运动的宏观照片。而照片9b是用普通电影摄影机在低风速(u0.2m<4m/s)时,在人工狭逢光源下拍摄的雪粒运动照片。从上述照片上可见,风雪流的运动是不连续的。不是像拉一匹白布那样,一整片地前运动,而是一条条,一溜溜的。而且其运动主要以跃移形式(低速时)和悬移(高风速时)为主。风雪流与风沙流运动是十分相像的(详见第三章照片)。这也说明,风沙流风雪流的运动,作为二相流体运动是相同的。它们的运动与地表的起伏,风的阵性和颗粒的受力有关。不同的是雪比沙轻,且是水汽的结晶,所以飞得更远,更容易悬浮,更受地表温度的影响。但是从上述宏观照片9上人们除了了解各种跃移轨迹外,得不到更多运动学的信息。因此,对于风雪研究者来说,希望得到更精细、更一目了然的照片,来了解雪颗粒流中颗粒的运动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参数。下面就是进一步努力的结果。


     图8是日本学者大浦浩文等在北海道扎幌的风雪研究基地采用16mm高速摄影机连续拍摄到的、雪面上雪粒运动的、瞬时爆光照片通过其上点点子追续点绘起来的不连续运动轨迹图。他们拍摄时是用挖坑的办法,人和机子都在雪面下,镜头切着雪面,在人造狭逢光源下横向拍摄的。这可称为雪粒运动的细观图。因为从图上,人们可研究颗粒某一运动段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甚至可计算它的输雪率。研究表明,雪粒在雪面上的运动型式与沙粒在沙面上的运动型式相同,主要包括:振动、滚动、滑移、跃移和悬移。“振动”,顾名思义,就颗粒在小风的吹拂下作不离开原位的前后晃动;“滚动” ,是风力稍大些,振动的雪粒可以克服前后雪粒的阻挡,作不离开雪面的短时间朝前及朝侧向的翻滚运动。滚动的距离一般很短,只有几个粒径大小。而当碰到稍大的颗粒等的阻挡或深些的坑凹的阻滞,它将立即停了下来。因为雪面颗粒分布的随机性,滚动的轨迹一般是曲线的;“滑动”,是风力较大时,雪粒可克服前后雪粒阻挡,直接从所在位置、向前飞越一小段距离。与滚动不同的是它作的是不接触雪面颗粒的运动。由于这种滑动对下一个颗粒的初级碰撞,将引起下一个颗粒的直接跃移运动。所以,在我们的颗粒运动类型的分类中,滑移是占至关重要的一类的(刘贤万,1995)。

    对于跃移,在最开始时多是为滑移颗粒的碰撞而打出来的。当然,如果风一下子很大,颗粒也可不经过前面几个阶段而在剪切力作用下直接起跳。至于悬移就是细的雪颗粒在空中,在湍流剪切及交换力的作用下,作长距离的悬浮飞翔运动。它们可以在空中作长时间的停留而不落地。
    看了上面一长段颗粒运动型式的描述,读者可能就会感到,要揭开自然界二相流体运动的真实面目确实不易。因为雪和沙颗粒一样,太小了。因此要了解它们不能仅用宏观方法、用肉眼去看;而要借助如放大镜、近摄镜,用高速频闪光源和高速摄影机拍摄。其实对于雪粒的运动,要仔细探究起来,还有碰撞、旋转和圆化等等运动型式。碰撞就是颗粒之间的相碰和下降颗粒对颗粒地表的轰击。而碰撞本身又可分为正碰、斜碰和散射等方式。从照片9普通摄影照片人们是看不出雪颗粒之间在空中的碰撞,更分不出碰撞方式,而只能看见雪颗粒下降,与地表相碰撞,或自己碰地再起,或把别的颗粒打起而自己暂时沉入到地表颗粒群中。对于旋转,细心的读者可从照片9b清楚看到,每一条运动轨迹都是由一明一暗,犹如麻花状的明暗相间线段所组成。这就是雪粒在旋转。并且它们可分为左旋、右旋和直线运动三种。区分的方法是迎着运动轨迹看,逆时针旋转的叫右旋,为照片9b,第13张左边中部那一条清楚一些的;顺时针的为左旋,如第11张左边的那两条下沉的轨迹。而直线运动一般存在于短暂的粗颗粒运动,照片9无法辨别。至于雪颗粒的沉积,如沙粒的沉积一样,按其作用力可分为摩阻沉积、重力沉积、惯性沉积和分离沉积等等。摩阻沉积就是滚动的颗粒当它们受地表粘性摩擦阻力作用,无力再继续向前滚动而停滞下来;重力沉积就是在空中运动的颗粒,因风力减少,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降落沉积到地表上;惯性沉积就是受到树木、草丛或陡坎的阻挡,风雪流抬升或拐弯而雪颗粒依靠自己的惯性,迎面沉积于树木、草丛中或碰上陡坎,而沉积下来;分离沉积就是因地表曲折较利害,引起风雪流运动分离*,地表上运动的颗粒,在涡旋阻力或形状阻力作用下发生回流而沉积下来。当然,由于雪粒较沙粒轻,前两种沉积机会较少,应以后两种沉积为主。如在树林、草丛中沉积或在越过山脊或路堤迎背风路肩处的沉积。或下坡风雪流,在半填半挖路段的挖方一边及填方一边的边坡下沉积等等。至今还没有见到拍摄出沙粒运动的微观照片,仅仅有静态下沙颗粒照片,还没有看到雪颗粒的微观照片。所谓微观照片,它们是在电子显微镜上静态下拍摄的,目前还不能直接对着风沙风雪流拍摄。但是借助于它,人们将能够直接看清沙雪颗粒的真面貌。那里凹,那里凸,那里明,那里暗,那儿圆,那儿尖,从而可清楚判断颗粒的沉积环境,和看清其碰撞、旋转与圆化、凝并及凝华等微观运动状态。这也进一步表明,沙雪二相流体动力学的研究,还处于十月怀胎之中。我们讲述了上面一些风雪流运动及沉积的道理,并非无的放矢,它是为下面研究它们具体产生危害及防治所作的准备。
    我们要讲述的是公路交通线上雪害及其防治的一个例子。如照片8所示,它是新疆中部218国道天山艾肯达坂下坡的一段公路,公路形势是十分险竣的。公路穿过海拔3000多公尺的达坂,依山蜿蜒曲折而上下。由于山高坡陡,加上有些路段上方坡面宽阔,下方坡面破碎,因此逼迫公路只好紧贴着山根行走。从而不但令开挖、填方工程倍增,而且又带来更严重的雪害。是呀,路是先修好的,雪害随后才发生的。人们哪能事事未卜先知呢?但这是个遁调。设计者应该知道,艾肯达坂是新疆著名的雪多、风大和温度低的地区。你要不知道,还是请知道的人设计为好。正如李白诗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阴历5月的中原,已是春花怒放,万象更新。但作为天山上的一个垭口、艾肯达坂,这里下雪、吹雪和达坂下巩乃斯河谷里的雪崩危害频繁发生,过去,一般冬半年是无法正常通车的。而如果从若羌到伊宁,再去绕乌鲁木齐,要多走800多公里路程,那太让人受不了了。因此,当时的军区、自治区和公路部门报请中国科院,请求马上着手组织,协助进行风雪的危害防治。于是,1967年决定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军区生产办公室委托自治区科委组织并领导有关的科研与生产单位,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同年9月,成立了《新疆雪害考察防治工作队》。具体参加的单位有原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中科院新疆分院地质地理研究所、自治区交通局公路管理局、公路设计院和巩乃斯养路段、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及伊犁、霍城、新源、托克逊等气象台(站)。公路防治雪害的任务主要包括吹雪产生的风雪流沉积危害、雪崩危害和下雪太多造成堵车危害等三个部分。本章我们仅限于讨论吹雪兼顾下雪产生的危害防治这一部分,而把雪崩危害防治放到后面第五章。
    那个时候,正是文革如火如荼的时候,但灾害就在面前摆着,任务就是命令,何况还沾点国防的边,因此是没有什么价钱、条件可讲的。人们知道,工程师们是不会去等待理论研究成功后再行动的,而是采用工程师自己的一套办法:先学习,后试验,多总结,步步提高。因为防治雪害对交通的危害,并不是仅仅针对我们国家的。在寒区生活的原苏联、北欧和加拿大等国家,早就在与风雪作斗争了。已经有一些文献资料可资参考学习。这就大大缩短了我们入门的时间。而既然门可入,深造也是可能的。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在理论及实际工程设计上,有所创造,有所创新,那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生搬硬套肯定是不成的,结合具体公路雪害环境和季节性雪害条件,应该是能够走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的雪害防治之路的。


    一、学习

    从波塔帕夫的《铁路防雪》和戴宁的《雪暴力学》中,我们已初步了解到对于雪害的一些防治原理和具体方法。波塔帕夫的小册子,对栅栏及导风防雪设备(我们称之为下导风、上导风和侧导风工程设备),已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和实地图片。而雪暴力学则从野外观测、室内实验和理论分析,对雪暴的相关力学问题,作了十分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风雪工程上有较详尽的阐述。所以在初步踏勘了艾肯达坂及其周围路段的雪害后(照片10),于1968年6月就提出采用下导风、不同规格阻雪栅栏和沟、墙结合的防雪试验工程的试验方案(王中隆,1998)。
    二、试验:
    一开始,我们先进行野外一字档板、拦雪沟和草皮墙等的工程实验。经过一个冬半年,取得一些具体的实验结果。对第一次接触到雪害及其防治任务的我们,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结合当地是林区的条件,于是就进一步采用木板、木条等进行下导风、防雪栅和一字排档雪墙等工程的实验。并在提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前,为寻求实验中出现问题的答案和寻找更优良的工程设计,特别是从理论上简述雪害产生的机理和防治的理论,于1969 年开始采用原沙漠所的室内环境风洞实验室(照片11)进行风吹雪危害原理、防治雪害工程设计及其效益的实验研究。室内风洞(照片a)是现代空气动力学的专用实验设备,是研究飞机和导弹、卫星等运动物体外形与阻力、升力关系的设备,后来引入到环境科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包括大气污染、风沙、风雪环境,也引入到研究汽车、火车等非航空方面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和产品开发;烟风洞(照片b)也是从航空应用转为非航空应用
 

的。它主要是让不可见气流变为可见的烟流,从而可显示气流绕物体的流线谱,了解物体周围哪儿是加速区,哪儿是减速区和回流区,以判定各区受力和吹蚀、堆积及非堆积搬运等运动形态。通过实验(图9),由图9B b)和9A b)可见,在未加下导风工程治理前,其分离区(阴影区)对半填半挖迎风路段是存在于迎风路肩角下及背风路肩角至背风山坡角之间;而背风路段则存在于越过山脊线下、路基山坡角下至迎风路肩上和越过路面的公路背风坡下。而加了下导风工程后(a图)迎风路段的路面分离区均已消失(但背风坡下还应存在分离区,只是浅薄些);而背风路段的三个分离区依然存在,其下面的两个也只是浅薄一些。这说明加了下导风工程后迎风路段的路面不会再积雪(只要板面的吹括能力够),下到路面上的雪也会被吹过路面;而背风路段可保持绝大部份路面不积雪。但如果下雪太厚,风力又大,上风坡形成纵向雪垅,则可能造成下口的堵塞,从而保证不了车辆通行。因此,设计时要根据当地下雪的强度,留足下口,以免工程失败。而从图9C的低路堤流场测定可见,它在迎风边坡脚下,迎风路肩角下及背风坡下均有低速区和分离区。但是前两个低速区及分离区较薄,如果边坡及路面固定、光滑,一般是不会积雪的,特别是如采用圆滑迎风坡角和放缓背风坡,那么积雪就更可得到避免。当然背风坡还是会积雪的,但如果是单向风,它并不影响公路的通行。从图9D的路堑段可见,对于深路堑,它的分离区是悬空的,只要不是下雪太厚及边坡上有障碍物阻挡,一般是不会形成阻车危害的。特别是如采用畅开式边坡和圆滑坡角,那更能保证路堑不积雪。总之,我们认识到各种路段所以会积雪,是由于修筑路基时,对原平滑山坡或平坦地表进行开挖和垫高,使得风雪流体运动时发生分离、回流,从而令风雪流运动阻力大大增加而发生的。我们设置下导风工程,就是为了加大板面下口处的风速,消除路肩、路面及路堑内的分离区,令雪粒不在路面上停积下来,并把下到路面上的雪也一并吹走,从而达到防治风雪流及下雪在路面的沉积危害。但是下导风工程并非万能。下导风工程本身不能产生能量,而且要消耗风能,它仅起到对来风的风能进行再分配。因此,如果防治工程设置不当,不但达不到防治目的,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还会留下许多后患。所以,我们提出下导风工程采用小板面、高下口和板面后倾的主张,并已得到实验的证明。至于栅栏和羽毛排,由图10A可见,栅栏以及由它所代表的一切以阻滞为目的的工程,如林带、档雪墙等,它可分为疏透型,即上下都有通风的孔隙;紧

密型,即迎风面基本上没有令风自由通过的孔隙和通风型,即上部是疏透或紧密的,而下部是开口通风的。由流场剖面可见,10A a为疏透型栅栏其低速回流区在栅栏前后,且前狭小后广大。而加速区在栅栏顶上偏下方。其保护区(以贴地层降低风速20%的区域)为31.3H(H为栅高);b为紧密型,它的减速、加速区与a相近,但背风面回流区(0等

值线区)比疏透型要强大得多,其保护区为20H,比疏透型至少要少1/3;至于通风型c图,由于下口打开,其栅栏前后的低速回流区比上二者要少得多,且加速区不仅出现在栅栏顶上,也出现在下口下面。至于其保护区则为27.5H。从保护区可见,疏透型最好,而通风型次之。通风型且有保护栅栏不被埋没的功能,所以对风大而雪源多之处通常采用通风型。至于紧密型,虽其保护区最小,但它可形成紧靠栅栏的陡峭堆积,在地方较小之处,有时也可采用它。
    而从图10B的羽毛排可见,a1和c为开放式羽毛排(前者为流场测定图,后者为堆积图)。从图可见,其低速区主要在头部,因此它可形成排前和排后的大片积雪,而保护区在堆积区后面,它是在与主风成大交角的情况下使用的;而a2和b为封闭式羽毛排,它的低速堆积区在整个排后,而保护区就是离堆积区不远的排后。它的保护区较狭长,不如开放式广大,积雪也较少,也是较常采用的一种型式。只是与主风交角一小,用的材料就多,且保护区是瘦长条的。总之,正如上述,所有风沙风雪工程本身都不能增加风的能量,而只能消能。它的作用是重新分配风能,所以一定要设计妥当,才能保护目标。否则,不但起不了好作用,还会带来后患。通过以上系列实验,对于风雪流我们总结如下几条经验:(1)下导风的最佳吹括能力的板面倾角是在90°左右,而对它偏离同一角度的话,后倾(>90°)比前倾的好(迎风路段)。下导风工程以采用疏透型(疏透度 ~0.5)和小板面以及板面与下口之比为0.7~0.8为佳(刘贤万,1982);(2)采用羽毛排作为导雪工程是可行的。羽毛排可分为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前者适应于与主风成大交角的地方,而后者适于小交角的地方。并且由实验确定羽毛排的单板长度为20m,否则会造成板面后部堆积(贺大良,刘贤万,1983);(3)根据流体不分离原理和兹那明斯基的不积沙剖面设计,提出1:7坡度作为路堑、路堤和半填半挖路段的边坡,可达到不积沙雪的效果;(4)提出下导风工程与固、阻、输、导、修(圆滑坡角、平缓边坡)和除(清除雪崖和输雪面上的障碍物、植株和路面积雪机械清除)等结合起来(刘贤万等,1983)的综合设计思想。以上实验结果都及时地应用到艾肯达坂周围风吹雪实验工程和雪害防治工程设计中去,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工程防治
    新疆天山218国道风吹雪雪害防治工作于1972年向新疆交通局提出了以透风下导风为主的综合防治工程方案,并于1980年建成整个防雪体系。由照片12所示的是在山坡上修筑的所谓半填半挖的公路段在进行治理前和设置了被我们称之为下导风工程前后的照片。由照片可见,a、b、c照片是不相同的。半填半挖背风沉积路段a,是设了下导风工程后,道路被吹出的情况,而无工程的头部,积雪过人,雪深有1米多。照片b是半填半挖迎风路段的情况下。即风雪流与a相反,是从坡下往坡上吹,雪颗粒先在迎风路肩和背风坡下开始沉积,然后里外两部分积雪连在一起,从而阻断了公路交通。我们称它为迎风
    


阻塞危害;因此,我们的下导风工程是设置在迎风路肩上的。从照片可见,有工程处积雪不存在,连后坡都无积雪,而无工程的前方,积雪,特别是后坡较为严重;而照片c是双向导风的情况。即风雪流可从坡下顶上往下吹,也可从坡顶往下吹。对于后一种情况,由于风雪流是从山上下来的,或干脆是从更远的山脊线翻山下来产生的雪垅及片状积雪快速延伸,可一直把公路严严实实地盖住。其积雪可深达数米。因此,其危害要比迎风阻塞严重得多。从照片可见,有工程处道路上没有积雪,而没有下导风工程的前边,堆雪足有一人高。由于背风沉积路段风吹动着雪粒子,雪粒流推动着纵向雪垅一块往下走,不管你后坡有多高,风一大,一下子就可把路填满。你挖也好,推土机推也好,都赶不上大风时,风阻塞要求高些,严格些。板面要高,下口要高,工程造价也高。这就是风雪流的禀性,或自然界的报复。你挖了,给我前进路上造成障碍,我就要把它填平,恢复原来山坡的平滑型式!

    而照片13是一种称为路堑的公路路段。它是为了减少汽车爬坡的坡度,而从山包中开挖出来的公路路段。因此,是两边坡高而路面低。这样,不管风从那边吹来,风雪流中的雪都将在路堑里因边坡角产生分离,发生沉积。因此这种路段的积雪危害也是比较严重的。它仅次于背风沉积所产生的危害。因此,一般也应采用相对而立的双排下导风工程进行防治的。当然最好是畅开路堑,放缓两侧边坡,从而无需再设下导风工程了。你看照片上用推土机在困难地疏通道路,而下照片设了工程,道路畅通无阻。


 


    照片14是由于拐弯路段产生的所谓弯道漫流的危害。当风雪流从远方吹过来的时候,迎面碰到一个伸出来的半岛状山包。这样,风雪就要一方面按原风向抬升前进,另一方面要拐弯扩散。即风雪流总计要作三维、即三个方向同时的扩散减速运动。即向前、向左或向右拐弯和向上(山包有坡度)三个方向都要因发生分离或扩散而减速。因此,在拐弯路段的积雪,不但在山包上和山包背后,也发生在拐弯后的路面上。其雪害的严重程度大约在第三位,路堤路段为最轻。


    上面叙述的仅有4种重要风雪流危害路段,但在实际公路上,其危害是多种多样的。因为许多路段的危害是综合的,风向也不完全与公路成直交,公路边坡有缓有陡,等等因素都在共同作用着。因此,有些路段也可采用栅栏或栅栏群(照片15)及羽毛排(照片16)来加以防护。它们也可以有效地起到阻滞来雪和保护公路及设施的防治作用。当然,工程施工是要复杂些。栅栏工程也包含密闭式、疏透式和通风式三种。且有单排和多排之分;羽毛排工程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之别。它们是相对于来风而讲的:开放式即各单排基本单独起作用,风雪流从排间较顺畅通过(如照片16和图10a1);而封闭式则风不能从单排间顺利通过,而是各单排有接续作用(如图10c2)。另外,还有开挖贮雪场;修改边坡坡度,圆滑坡角,架设过雪路面,清除边坡障碍物等等。我们就不一一加以介绍了。总的防治原则应该是:在未建和已建受危害地段,在有条件的时候,应该采用畅开和放缓边坡的土石方工程治理,即采用所谓过雪路基断面;而在条件不允许、地段狭小处才使用上述风雪工程。并且要尽量采用小板面高下口和板面疏透的低阻力形式,并考虑多种工程:固、阻、输、导、修和清等相互配合和灵活运用。这样,将能达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和最小的投入产出比。

    回顾起来,本课题首尾共用去了14年的时间,参加人数(包括室内工作)不下50人。它是我所历时较长,投入专业和人员较多的一个地方性课题。也是继中科院、铁道部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治沙防沙工程得到国家科技特等奖后,得到的集体大项目国家科技等级奖(二等奖,2002年)的一个。在这之前,新疆自治区及甘肃省科委,也曾分别给予奖励。并且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在1992年参观了工程后,建议立碑纪念。虽然,立碑之事仅是个建议,立与不立,尚在两可之间。但当看到长长的汽车队欢快地通过艾肯达坂时,人们相信,一块无形的碑,已立在人民、特别是司机和道班工人们的心间。

    在党和国家面前,我们虽然无愧于所奖。但回想起来,这样一个长度仅有20多公里的公路风吹雪危害项目,在科学院、所和地方双方共同合作下,竟然用去14年的时间,投入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实在是值得反省的。这里首要的是个认识、组织和决心的问题。一个科技工作者能有多少个14年呀?
    另一方面,在完成任务后当事者双方,是否在想,从这个自然灾害防治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样更深层次的教训和启迪呢?我们想,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任何一项工程,如公路、铁路的修筑,通讯线路的架设,在经过特殊气候和地质条件地区,是应该先广泛搜集资料,充分发动国内外相关专业进行充分讨论,然后再经过实验(包括室内和野外中间实验),而后设计、修建;而不是相反--先修路,后治理;
    2、对于一个课题,从立项、组织到实施,首先提出和接受双方都应当回事来办,投入产出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下不了决心,形成不了拳头。在接受方应该动员全体、甚至社会上相关单位的力量,广泛搜集资料,形成共识。再经过实地勘测、室内实验,野外放大,最后提出总体设计。并且要签定对提出单位和接受单位都有明确责任的合同。要以法治科研,而不是以上级命令或以关系来办科研。所室领导要掌握全盘,对所派人员的工作,实施方略与完成的时间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派几个人去看看,能做什么做什么,撒出去了就不管了。提出方二二忽忽,接受方稀里糊涂;
    3、这一段公路大部份采用半填半挖的路基型式通过,这个原始设计是值得商榷的。如果采用隧道或结合输雪桥和畅开式输雪路基断面等的设计,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雪害。因为这是季节性雪害地区,比起治沙要轻便得多。
当然,本课题的提出和接受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结果。我们没有责怪任何人的意思。但这也可作为一条教训,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对课题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需要的投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让走一步,看一步或一步三回头。那样的话,事情是永远搞不好的。再来是不要让文革之类的灾难重演,什么政治挂帅,以革命促生产,都仅是口号一个。把人们的思想搞乱,把自己的思想也搞乱了,那还能搞什么科研和生产。政治也就被架空和仅为少数人利用的工具。

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