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规模的战争被启动。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社会生产最尖端工艺被用来制作兵器,这个时候青铜出现,兵器正式地脱离原始状态,进入了它的大发展期。青铜时代也即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国君最主要的两件事情,在《左传》里面记录的很简练的几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就是祭祀和作战。
在中国青铜时代,铜戈是军队装备中最标准的兵器,相当于现代兵器中的自动步枪,是每一个战士的必备。正是由于戈是最普遍的兵器,所以中华的文字里,凡是和争斗、武力有关的字,大都以“戈”做偏旁。戈的作用是勾杀,它垂直地装上把,整个形状跟镰刀相仿。戈的改进发展从夏到商,一直到周,在漫长的青铜时代,它一直被作为一种典型的兵器。
商代,军队主要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当时的兵器从它的设计和制造都是为适应车战需要的。当时,每辆战车配三个战士,中间一人专门驾车;右边这个战士(称“车右”)拿长把的兵器准备和对方的车做交手仗;左边战士(“车左”),主要是拿弓箭,负责远距离敌人。战斗中,两车相对驶近的时候,右侧交错而过,“车右”拿长戈互相一击,这叫一个回合。
那时候的战争,非常讲究礼节,如果士兵遇见对方国君,要从车上跳下来,免胄(把头盔摘掉)致礼,然后再戴上帽子跳上车跟他打。在?之战里,晋人到楚人那儿去挑战,挑战完了之后,他驾车回去了,敌人在后面追,“车左”就只剩一支箭了,怎么办呢?看见前边跑来一只麋鹿,便搭弓一箭射在麋鹿背上。然后掉转车头,“车右”下了车拿着麋鹿献给对方的主将,说,现在打仗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礼,那么把麋鹿献上。对方的主将一看,说“哈,其左善射,其右善辞”,好,你们走吧。这就是当时的战争,以礼为上,只要你表现得体,敌人也会尊重你。当时的战争方式,和礼制联系在一起,兵器的选择上也尊崇礼法。所以我们看到,像戈这样的兵器虽然它不合理,但是始终占主导地位,原因就是它属于车战的固定装备,两方车战一定是这种人员搭配,谁也不去打破这个规定。
再来谈谈甲胄。当时,虽然兵器都由青铜铸造,但是甲胄基本是皮质。考古中也发掘出过铜甲,嵌着铜片,但大部分材料还是皮革。在楚地的曾侯乙墓里出土了大量的优质皮甲,制作上采用“合甲”的方式(把皮子做成片,然后几片皮子合在一起,比较牢靠)。这样的皮甲,完全可以阻挡住青铜兵器的攻击。同时,防御装备还有盾牌,当时的盾牌是木头或者藤制,有的外面蒙上皮,主要的部位有铜的镶片加固。此外,还装备有一些短刀,在车仰马翻以后,两个人抱在一块儿,才用上这种兵器。青铜时代的战争装备,基本上是这样一种状况。
商朝青铜胄
春秋的吴越,拥有很多关于铸剑的传说,比如干将、莫邪。吴越是江南水乡,笨重的战车在斯地无法作战,吴和越的军队主要是步兵,剑也便被大量使用,所以铸造最精良的剑出自吴越地区。吴王夫差即使在北方争霸的时期,他的军队也是五个方阵都采用步兵,所以剑这种兵器,在吴越发展比较快。从春秋一直到战国时期,剑在北方逐渐传开。特别是战国晚期,步兵和骑兵的野战出现之后,车战逐渐衰落,剑在北方军队的装备里面越来越重要,变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兵器。在对越王墓的发掘中,人们发现了一把非常精美的古剑,这便是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上面刻有六个鸟篆铭文,说明是“鸠浅(即勾践)制造并使用”。在对吴越地区的考古中,还发现了吴王夫差做的矛,同样制作得很漂亮,上面也有暗纹,同时也有标明是夫差制作使用的铭文。“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是死对头。因着精湛的工艺和久远的历史故事,勾践剑与夫差矛成为中国考古史上非常名贵的两件兵器。 青铜时期,主要的远射兵器是弓箭。石器时代的弓都是单体弓,拿一个木材或者竹材给它弯起来,加上弦就是弓了,西方的弓一直保持着这种简单的结构。而在青铜时期,中国弓的结构发生了演变:第一是复合弓,弓由多根木材绑在一起制成;第二是有弓箭,弓箭 设在弓体的中间,整个弓的形状是两度弧曲的,西方的弓则没有弓箭。当时箭头安着铜镞,下边是箭杆,后边有羽毛,后来两翼式的箭镞又演变成了三棱的箭镞,稳定性和穿透力更强。弓后来又发展成了更强的远射兵器漆弩,大量使用强弩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弓依靠臂力张开,且必须立即发射出去,而弩可以靠脚蹬来上弦,劲道更大,并且可以等待击发的时机。因此,弩的作用比弓要进步很多,它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战争的模式。汉代的弩在弩机外面加装了一个青铜机匣,称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另外,汉驽在用于瞄准的“望山”上增设刻度,相当于现代步枪的标尺,提高了命中率。越王勾践剑
吴王夫差矛
乾隆所用弓箭
汉代木漆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