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9年以前对外贸易值只占经济比重很小的一部分,这一情况源自于毛泽东“内无内债、外无外债”的政策。但一些海外华侨的主要集散地广东、福建经常有一些华侨在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开办工厂。1979年,中国政府决定放宽对对外贸易的限制,给予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的特殊政策。1年后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及福建省厦门四个地区宣布改制为对外经济特区。参考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将加工装配、合资经营作为主要的外贸形式,并许可了少量外商独资企业存在,意图从中学习领先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经营方式。改革开放的四个试点城市的发展模式在1980年邓小平南下巡视时被给予充分肯定。在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上海等14个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并将环渤海地区、长江、珠江、厦漳泉三角州地区辟为经济开放区。
对外开放的4个试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深圳从一个泥湾村落发展位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不相上下的繁荣都市。其余三地也成为80年代初中国经济的巨大亮点。随后开放的14个城市也取得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1988年,感受到对外贸易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后,中国政府将海南单独设省后全省对外开放,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区。同时对外开放的地点也随著沿海向内陆地区发展。而现在各省各市均有权规划土地,并在国务院批准后设立对外开放区。这成为刺激中国经济起飞的一大因素。
然而随著对外开放日渐扩大地发展,在中国与城市改革一样引发了人们在思想上的混乱。部分人对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竞争称为是中国政府“主动将中国再度变成殖民地”,并在部分沿海省抵制中外合资企业。另外对外开放的同时中国政府不仅放宽了经济上的门槛,客观上也大量引入了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思想。这导致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与反感日渐加深。在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虽继续对经济开放给以支持态度,但加强了对于民众言论(包括因特网)、文化类的产物(如电影、书刊、电视广播等)进行严格的监控与审查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