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唱响东方红,从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

发布人:xiaofen   发布时间:2020-04-23   作者:赵聪 胡蓝月   资料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50年前,它声音洪亮,在宇宙唱响新中国《东方红》,一群年轻的航天人仰望天空,欢欣鼓舞。

50年后,人们在晴朗的夜空中还能捕捉到它的身影,当初投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已白发苍苍。

它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中国开启了太空时代。

2020年4月2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纪念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50周年”专题座谈会。航天老领导王礼恒、孙家栋,曾参与“长征一号”和“东方红一号”研制的龙乐豪、刘宝镛、方心虎、戚发轫、叶培建、张贵田等众多院士、老专家,以及长征五号、北斗三号、嫦娥五号、风云四号等型号“两总”共同聚首,追忆往昔,展望未来。



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袁洁,党组副书记方向明,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保华参加座谈会。集团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在各单位视频分会场聆听会议。


太空唱响《东方红》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是中国确定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方案时中央领导的批示要求。”曾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技术负责人的孙家栋院士在座谈会上说。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卫星按设计要求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地面对其实施精准测控,数十万中国人仰望星空观看卫星过境,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震动世界。

中国航天人不负众望,圆满完成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

回顾那段岁月,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历程几经波折。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第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65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计划,任务代号“651工程”。为了完成任务,航天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咬牙坚持、艰难攻关,终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一曲《东方红》,揭开了中国航天的序幕。”龙乐豪院士充满感慨。50年前,他负责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那次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把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中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在航天老专家方心虎看来,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出生便站上了一个高起点。“卫星总重173公斤,超过了前4个国家发射第一颗卫星重量之和。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上,比美苏发射卫星的轨道都要高,并且一直到今天还在轨道飞行。”



东方红一号留下了什么?


座谈会上,多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发射,宣告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配套的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科研生产体系,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进发展的重要基础。

“搞东方红一号的时候,没用一个外国的元器件,都是中国人自己造的。”戚发轫院士说,我们攻克了卫星天线的释放和展开、末级火箭“观测裙”的设计、仪器舱罩镀金、热真空模拟实验、红外地平仪的研制和试验等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关,并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热控制技术等方面超过了其他国家发射的首颗卫星,一举打破了苏联、欧美等国家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



中国运载火箭的“长征之路”亦由此开启。张贵田院士说,我当时任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承担了二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任务。为了验证二级发动机上天的第一手资料,他主动请缨去大漠寻找试验弹发动机残骸。



长征一号任务开启时,刘宝镛院士负责运载火箭的方案论证工作。当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时,他正在齐齐哈尔的军垦农场参加劳动锻炼,听到成功的消息,大家冒着严寒奔跑在农场广袤的田地里,寻找自己的那颗星。

“那时,我热切地盼望着回到热爱的岗位上,回到航天事业中,为祖国再立新功。”座谈会上,刘宝镛声音颤抖。



在那个年代,所有航天人内心都有着与刘宝镛类似的渴望,这些渴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造就了中国航天精神,这正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留下的宝贵财富之一。

自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330次发射任务,发射成功率达96%,先后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

“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其凝聚的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献身航天事业。”作为青年一代型号“两总”代表,嫦娥五号副总设计师彭兢说。



型号副总指挥方成革也表示,“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财富,发扬优良传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筑起高楼广厦


“儿时仰望星空,会看着天上的星星,猜测哪一颗是东方红一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曲以广说,在他看来,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的开端。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的50年里,中国航天事业以之为基石,筑起高楼广厦。

“我在这里很高兴地向大家汇报,实践二十号卫星搭载的先进技术,已经全部实现健康检查。我们的电推进技术已经位列国际先进之列。”周志成院士说。



“今年4月份我们又成功地发射了北斗三号GEO-2卫星。现在北斗三号工程最后一颗卫星已经运抵发射场,做最后的发射准备工作。”北斗三号卫星总师王平说。



“如今,中国航天人用2代4型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卫星发展之路,促成了气象卫星中、美、欧三足鼎立的格局。”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说。



“我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扬航天精神雄风做两弹一星传人’,下联是‘圆中华复兴伟梦担深空探测重任’。50年了,我们这一代航天人有责任更上一层楼。”叶培建院士说。



展望未来发展,王礼恒说:“目前航天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要补齐短板,敏锐关注航天领域新动态、趋势、发展,抢占先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伴随着“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按计划实施、开展重型运载火箭技术攻关等,中国航天事业已经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吴燕生在座谈会上指出,与5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航天有更坚实的基础,更优秀的人才队伍,更好的外部条件。虽然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路上,会不断碰到新问题、遭遇新挫折、迎来新挑战,但无论如何,航天人要始终记得,新一代人拥有新的梦想,我们当前为之奋斗的梦想就是航天梦、中国梦。


科普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