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结晶
很简单,雪是以冰晶形式出现的降水,冰晶起源于云层。当水蒸气直接凝结成冰而 不变成液态水时,这些冰晶就形成了。
从水蒸气到冰晶
冰晶的形成需要大气温度低于冰点(0℃),并且至少稍微潮湿。此外,与水滴一样,冰晶也需要一个凝聚核,例如灰尘或花粉颗粒,来开始周围的生长过程。在从水蒸气到冰的转变过程中,由于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形成水的方式,冰晶总是呈六边形。之后,大气的温度和湿度将塑造晶体,并决定它们生长的速度。在 0~-60℃之间,冰晶的基本形态(也称为“习性”)发生三次变化(接近-3、-8 和-40℃)。在3~-8℃之间以及低于-40℃时,晶体呈六边形,而在0~-3℃之间以及-8~-40℃之间,晶体形成横截面为六边形的实心柱。
在干燥的空气中,生长优先发生在平坦的表面上,而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长优先发生在尖端、边缘和拐角处。而且,水分越高,吸收的水滴越多,生长速度越快,晶体越复杂。在云和地面之间的途中,冰晶会穿过不同温度和湿度的层,有时会在途中 33 / 237 融化和再冻结,也会改变部分冰晶。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这样一个事实: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雪花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冰晶到雪花
当冰晶变得比周围空气重时,它就会掉落下来。如果它在到达地面的途中遇到其他冰晶,它们就会聚集,形成新的结构,雪花就会长大。因此,当雪花到达地面时,它可以是数百个甚至数千个冰晶的集合。
从水分子到雪晶和雪花形成过程示意图
从雪花到雪人
即使雪花落在地上,旅程也没有结束。如果雪没有迅速融化,由于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变化、融化和再冻结过程和/或随后降雪造成的压缩,冰晶仍会改变其质地、大小和形状。 当积雪因随后的多次降雪(冬季或多年寒冷地区)而增长时,会形成一个复杂的层状结构,由各种冰晶组成,既反映了沉积时的天气条件,也反映了积雪随时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