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动态
风蚀敦煌
沙漠探险
雷电互动
沙尘暴
泥石流
内陆河
穿越青藏
漫游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沿线 冻土工程博览
极限火车
慕士塔格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简介 普氏原羚现状和分布区域 普氏原羚种群数量 普氏原羚栖息地概况 普氏原羚繁殖状况 普氏原羚活动区域致危因素 普氏原羚保护工作
青藏高原
独特的高原自然环境 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 高原上的世界之最 高原生物多样化 多样的自然景观 高原城市交通与旅游 高原的环境保护 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高原的工程建设
冰雪
雪花 吹雪 积雪 雪崩 冰雪之恋 冰川 冰川的诱惑 中国最美的冰川 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冰川学的成长 野外考察 冰雪视频
冻土
冻土 永久冻土 多年冻土 冰缘 由世界看我国的冻土 决定我国冻土形成的因素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冻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 我国冻土类型及分布 多年冻土地区的融区及地下水 多年冻土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冻土区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 图片分类
沙漠
沙漠与人 走进沙漠 沙漠与动物 沙漠与植物 沙漠奇观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中国最美的六大沙漠 世界十大迷人沙漠 沙漠视频
雷电
图片视频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雷暴 闪电现象 激光引雷 人工引雷的过程 防雷 雷电的分类 雷暴及其起电 人工引雷的应用 负地闪放电过程 闪电始发条件与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的特征 雷霆防雷网专区
南北极
南极 北极 无人区的动物 南极之光 到欧洲最高峰考察 三登珠穆朗玛峰 走进北极圈 希夏邦马峰初探 天山情怀 青藏高原的诱惑 安第斯山纪行
中国白
中国积雪的分布特点 雪的基本特性 积雪的功能特性及其影响 诗意般的积雪景观 冰川及其景观 中国典型冰川景观欣赏 中国冰川之最 中国冰川景观欣赏 冰雪灾的特点及其减灾防灾?
生态
生态风险 绿洲农业 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 生态气候 生态修复
大气
大气 大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的科学知识 气象科普小知识 大气视频资料
水资源
水资源 地球生命之液 地球与水资源 探索地球水的奥秘 地下水资源 水忧患 人类生存与水资源危机 生命的资源水
自然灾害
一本没有写出来的书 上穷碧落下黄泉 稳定并非就是一切 心系长江,魂归黄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百家论坛
防灾减灾
沙米
沙米 沙米形态特征 沙米生活习性 沙米的地理分布 沙米的价值
互动交流
科学问答 科普共建 精彩视频

气候变化是对山区积雪的生存威胁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5-09-26   作者:沈永平,王国亚,张伟,吴锦奎   资料来源:北京出版集团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山地冰川和积雪融化和蒸发(称为升华)的速度异常快。在蒙大拿冰川国家公园这样的地方,山上的冰川可能会在 21 世纪消失,这意味着冰川——以及它们提供的水——可能不会再回来了。

    气温升高带来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雪旱”,即降水不是雪而是雨。当雨水落在高山上时,水库会比预期的更早蓄水,从而导致多余的水无法被储存起来。由于降雨比融雪快,地下水补给也会有很大的损失,这可能是山泉和溪流的一大来源。

       在以雪为主的生态系统中,雪的数量、分布和物理特征对野生动物种群有重大影响。 雪景属性可以对野生动物的运动、捕食者-猎物动力学、食物获取、隔热以及最终它们的繁殖成功和生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虽然大多数物种都要跋涉在积雪中,但也有一 些物种需要雪下环境提供的隔热条件来挖洞、挖洞、移动、觅食、躲避捕食者,最终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


在冬季,大多数物种都要跋涉在积雪中,但也有一些物种需要在深厚的积雪下环 境提供的隔热条件来

挖洞、挖洞、移动、觅食、躲避捕食者,最终生存下来并繁衍后 代。新疆昆仑山上冬季的野生动物(尚昌平 摄)


        积雪时间的变化对广泛的野生动物物种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在北极繁殖的候鸟和雀形目改变了融雪日期早或晚年份的产卵时间,雪消失日期会影响在这些鸟类繁殖成功率。春季和秋季积雪覆盖的时间也直接影响着捕食者-猎物的动态。例如,在雪消失较早的年份,在雪下环境越冬的啮齿动物(如田鼠、旅鼠对)比雪消失较晚的年份更早暴露于鸟类捕食者。在融雪前期,雪鞋兔(Lepus americanus)春季毛色由 白色变为棕色的物候学表现出很少的表型可塑性。因此,随着气候变暖,冰雪覆盖的 持续时间持续减少,它们持续的白色皮毛颜色和越来越多的无雪景观之间的季节性不匹配将会加强。季节伪装的减少将显著增加野兔对捕食的敏感性。事实上,随着冰雪 覆盖季节的持续缩短,动物皮毛和景观颜色物候之间类似的季节性不匹配预计也会在 其他一些北极——北方物种中出现。总之,迁徙模式、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以及对冰雪覆盖景观的物理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冰雪季节的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此, 冰雪景观季节性的变化将导致对广泛的动物物种产生级联效应。


雪地上的藏狐(尚昌平 摄)


        除了积雪的持续时间外,积雪的其他一系列物理特征对野生动物的运动、栖息地 的选择、生存和繁殖都至关重要。多项研究表明,深软的雪以及湿雪会阻碍动物的活 动并增加能量消耗需求,这可能会影响人口比例。身体质量、四肢长度和足部负荷(体 重除以接触雪的足部总面积)强烈影响雪深对运动力能的影响。因此,北方有蹄动物 (有蹄哺乳动物)倾向于选择浅雪地区越冬。

地面牧草的可及性也受到物理积雪特性的影响。例如,驯鹿和绵羊在雪最浅和最 稀疏的地方觅食。当积雪的深度、密度、硬度和冰层限制了人们接触地面地衣的途径 时,林地驯鹿就会转向以树栖地衣为食。



青藏高原上冬季雪中鸟(尚昌平 摄)


        在雪下环境中筑巢、冬眠或保持活跃的物种的越冬栖息地质量通常在深的、低密 度的雪中最高,因为雪的隔热能力随深度增加而随密度降低。研究显示, 灰熊(熊属 arctos)倾向于选择冬眠巢穴地点在斜坡上盛行风导致积雪堆积,绝缘洞从外面寒冷的 气温低至−45°C。由于这些雪热绝缘特性,一些小型哺乳动物能够在整个冬天都活跃在 雪下层中。北极地区进行的野外研究发现,旅鼠使用雪更深的地区(即保温程度更高的 地区)的频率高于雪浅的地区(即保温程度更低的地区)。冬天的雨的频率和融雪冻结事 件继续增加在北极由于气候变化制度,导致雪增加密度,硬度,和冰的层将减少这些 物种所依赖积雪的绝缘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