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流域分界线,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海拔 3771.2 m,是中国大陆东部第一高山,自古就有“太白积雪六月天”之说。 气候变化背景下,“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否还名副其,来看看太白山的积雪变化。
太白山地跨陕西省眉县、太白县、周至县 16 个乡镇,山域面积 2 379 km2。 山域内秦岭主梁横亘东西,长约 120 km,有支脉 7 条,支梁 60 余条,海拔 3 000 m 以上高峰 54 座;地貌、土壤、气候、植 被等类型多样,垂直分布带明显。 地貌按海拔高 度划分为:高山(海拔 3 300 m 以上),中山(海拔 1 350~3 300 m),低山(海拔 1700~1 350 m),黄土台塬(海拔 500~700 m)四种类型。 太白山西部中山区的 太白气象站位于太白县咀头镇东南方乡村,海拔 1 543.6 m,多年平均气温在 1 月为- 4.3 ℃、7 月为 19.2 ℃,全年平均为 8.0 ℃;降水量在 1 月 3.9 mm,7 月 140.6 mm,全年 737.0 mm。 眉县气象站位于太白山北麓的眉县城关镇南门外,海拔 517.6 m,多年平均气温在 1 月为-0.4 ℃、7 月为 25.4 ℃,全年平均为 12.9 ℃;降水量在 1 月为 4.6 mm,7 月为 89.9 mm,全年为 594.0 mm。
秦岭垂直景观带及 2022 年冬季,秦岭南五台看到的秦岭雪景(沈永锡 摄)
太白山积雪主要分布在海拔 3 000 m 以上山顶及山梁两侧,西部中高山区年平 均积雪日数 153.6 天,是中山区的 4 倍多。 太白山气象站位于太白山西部中山区,距 离鳌山等高山距离较近,高山积雪难以消融,观测到的中高山年均积雪日数达到 150 d 以上,积雪最多月份集中在冬季。 眉县气象站位于太白山北麓,距离中山区、高山区 距离较远,高山积雪观测目标为太白山阴坡高度相对较低的山峰,年均积雪日数不足 40 天,积雪最多月份为降水量较大的 5 月。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部中山区、中高山区积雪初日推迟,年积雪日数和连续最长积雪日数减少、积雪深度减小趋势明显。 西部中山区冷季平均气温和累积雪深关系密切,冷季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累积雪深下降趋势明显。 累积雪深减少最明显的时段为 10 月、11 月、3 月和 4 月,特别是 10 月和 4 月。 中部中高山区积雪日数和连续 最长积雪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2008 年是太白山近十年积雪最多的一年,1998 年度 是近五十多年来积雪最少的冬季,近 35 年来太白山中高山区 7 月积雪少,“太白积 雪六月天(公历 7 月)”已经很少见到。
一般情况下,如果气温在 0℃左右,就容易出现降雪,降水量越大,气温越 低,越有利于积雪的累积和持续。 太白山西部中山区年度积雪主要集中在冷季,冷季 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积雪减少明显,而冬季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积雪减少不明 显,说明太白山西部中山区积雪减少趋势最明显的时段是冷季除冬季以外的其它 3 个 月份,即 11 月、3 月、4 月。 各月资料分析资料结果表明 10 月、11 月、3 月、4 月 平均气温明显升高升高,降水减少,其中 4 月减少趋势明显,积雪日数减少明显,其 中 11 月、3 月积雪日数相对于其平均值的减少率≥10%•(10a)-1,4 月、10 月大于 20%•(10a)-1。 气温升高是太白山积雪减少的主要原因,积雪减少将影响太白山独特 的气候特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