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国第二条长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多沙河流。流域位于北纬32~42℃,东经96~119℃,西起巴额喀拉山,东临渤海,南抵秦岭,北靠阴山。流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最后在山东省垦利县境内注入渤海。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全长。
黄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祖国的母亲河、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几千年来她哺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流域现有人口9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9%。耕地1300多万公顷,林地500多万公顷,草地近2400万公顷。此外,黄河流域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山西是我国最大煤炭开发基地。
黄河流域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降,横跨我国地形上的三大阶梯。黄河在兰州以上流经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以上,有一系列西北一东南向的山脉,最高的阿尼玛卿山主蜂玛卿岗日,海拔;黄河在兰州与龙门间流经第二级阶梯?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海拔1000~。内蒙古高原又包括长、宽50千米的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部分,这里有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分布在黄河东西两岸。黄土高原北起鄂尔多斯高原,南抵秦岭,西起青海日月山,东达太行山,面积140万平方千米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土层厚由数到二三百米,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高原内还有一系列构造盆地,较大的有晋中、晋南和关中盆地,海拔350~,是黄河中游的粮仓。黄河自太行山以东流经第三级阶梯,它主要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海拔以下)和鲁中低山丘陵(包括泰山、鲁山和蒙山)组成。鲁山和蒙山海拔200~,泰山主峰海拔。
黄河流域的河道、水文特征,可划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三角洲。
黄河上游在青海境内黄河沿以上称河源区,自下而上有勒纳曲、多曲、卡日曲和玛曲四条河流,玛曲位于这四条河以西,发源于巴额喀拉山中部雅拉达泽山主峰以东30千米的约古宗盆地,河谷宽坦顺值,上下段自然延续,是黄河的正源,又名古宗列渠。黄河流出盆地经16千米长的芒尕峡谷进入著名的星宿海,流出星宿海东行20千米后进人扎陵湖和鄂陵湖,它们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面积分别为526平方千米和611平方千米,平均水深分别为和17.,蓄水量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108亿立方米,两湖相距,出湖后继续东行,到达黄河上游第一县--玛多县。
自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为黄河上游,集水面积38.6万平方千米,河段长3472千米,由于穿行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受岷山和阴山阻挡,形成纵贯4个纬度的“S”形大转弯,这就是著名的“黄河第一曲”,从玛多到青铜峡,黄河穿行在峡谷和盆地相间的串珠状地形中,共有大小峡谷几十个,较大的有20个,黄河自沙坡头后进入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这里引黄灌溉历史悠久,有上游最大的青铜峡灌区和内蒙古引黄灌区。
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在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下受吕梁山所阻,转向南流行于晋陕峡谷中,黄河渡至龙门,两岸绝大部分为陡峭岩壁,水流湍急,再南行就是著名中外的高15~的壶口瀑布和龙门,龙门以下河面转宽,河水流到潼关,又受秦岭阻挡,折向东流至三门峡;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多暴雨,支流众多,不仅是黄河中下游泥沙主要策源地,而且也是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
从桃花峪以下为下游,出孟津后向东流,过开封又折向东北流,横贯黄淮海大平原,历史上下游河道改道频繁,现行河道是最后一次改道所形成的,除东平湖陈山口到济南的玉符河口,南岸依傍山麓外,其余南北岸全靠人工大堤为屏障,堤长近,由于河床淤积,大堤加高,使堤内滩地高出堤外3~,成为一条“悬河”,曾经在历史上多次溃堤、改道,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灾害。
在河口以下属三角洲,以宁海为三角洲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流沟口,面积5450平方千米,由于强烈的淤积使河口三角洲不断扩张,据计算,每年黄河输沙量达16亿吨,其中40%淤积在近海,从1964年到1979年,由于河口段改道范围减小,黄河也不再决口,输入三角洲的泥沙增多,海岸线向外推进加快,平均每年造陆33.8平方千米,海岸线共延伸。
